航运中心周报20230818
生鲜物流行业
2016-12-14
一周市场概况
集装箱:8月18日,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报收889.52点,较上期上涨1.7%。其中,欧洲航线报收1128.49点,上涨5.0%;地中海航线报收1556.71 点,上涨1.5%;美东航线报收905.50点,上涨2.9%;美西航线报收754.56点,上涨2.9%;日本航线报收753.66 点,下跌4.4%。
沿海散货:8月18日,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938.80 点,较上期上涨0.6%。其中,秦皇岛至广州(5~6万 DWT)煤炭运价28.6元/吨,上涨0.4%;秦皇岛至上海(4~5万DWT)煤炭运价16.6元/吨,上涨1.8%。
远东干散货:8月17日,国际干散货租金指数报收952.49点,较上期上涨7.0%,巴西图巴朗至青岛航线铁矿石运价21.516元/吨,上涨5.6%;西澳大利亚丹皮尔至青岛航线铁矿石运价8.047美元/吨,下跌2.2%。
进口原油:8月17日,进口原油综合指数报收1029.16点,较上期下跌2.6%。其中,中东湾拉斯坦努拉至宁波27万吨级船运价(CT1)报WS46.53,下跌2.0%;西非马隆格/杰诺至宁波26万吨级船运价(CT2)报WS51.08,下跌3.5%。
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平稳,运输需求基本维持稳定,不同航线因供需基本面不同,航线运价涨跌不一,综合指数小幅回落。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8.2%,比一季度加快 2.4 个百分点。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77.2%,消费“马车”拉动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在宏观政策支持下,今年下半年有望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8 月 18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 1031.00 点,较上期小幅下跌 1.2%。
欧洲航线,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今年二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 0.3%,欧盟 GDP 环比零增长,欧洲经济复苏缓慢。在高通胀和高利率的背景下,未来经济前景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周,运输需求持续疲软,供需基本面不理想,市场运价继续下跌。
北美航线,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数据显示,7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 46.4,已连续 9 个月低于荣枯线 50,较 6 月的数值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市场预期,未来经济复苏面临一定压力。本周,运输需求总体平稳,供需基本面保持平衡,市场运价走势和上周基本保持一致,本周运价小幅波动。
台湾海峡两岸间
市场点评:本周,台湾航线运输市场行情总体平稳,综合指数小幅上涨。大陆至台湾地区,各口岸市场运价互有涨跌,出口成分指数较上期持平。台湾地区至大陆,不同口岸市场运价走势分化,其中北方口岸运价上涨,带动进口成分指数上行。
本周,商品需求进一步转好,综合指数走势平稳。8 月 18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 938.80 点,较上期上涨 0.6%。
煤炭需求方面,本周,受多地湿热高温天气影响,电厂负荷有所上升,但在迎峰度假接近尾声、水电增发后劲较足等多因素影响下,电煤总体供需平稳,沿海八省日耗运行于234 万吨,存煤可用天数 15.4 天。煤炭价格方面,周内受大秦线天窗检修及短时信号故障影响,港口单日卸车量明显下滑。叠加港口发运倒挂现象依旧,港口调进量窄幅波动,环渤海各港合计日均调进 114.4 万吨,环比下降 0.6 万吨。同时随着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创新高,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需求预期走弱,煤价持续下行。运价走势方面,受多地高温影响,沿海八省电厂煤炭库存降至 3601.2 万吨。终端库存持续消耗,短期采购需求略有改善,叠加港口高效装船作业,北方港口日均调出量 123.6 万吨,环比上涨 4.3 万吨。但随部分煤种跌破长协价格,整体交投氛围偏弱,运输市场商谈平淡,沿海煤炭运价低位徘徊。
本周,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三大船型市场不同程度上涨,海岬型船市场在巴西长航线货盘增加带动下回升,巴拿马型船在南美玉米和大豆货盘集中释放支撑下继续上行,超灵便型船东南亚市场即期运力偏紧,日租金持续上涨。远东干散货租金指数稳步上扬,8 月 17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远东干散货租金指数为 952.49 点,较上周四上涨 7.0%。
海岬型船市场运价先抑后扬。太平洋市场,上半周,虽然国际燃油价格处于高位,但市场货盘一般,且即期可用运力充裕,船东信心不足,运价承压下行。下半周,铁矿石货盘尚可,且受 FFA 远期合约价格上涨以及远程矿航线运价涨势较好拉动,市场氛围好转,运价止跌回升,但回升力度较弱。临近周末,FFA 远期合约价格下跌,部分船东降价成交,运价有见顶回调迹象。8 月 17 日,中国-日本/太平洋往返航线 TCT 日租金为 12604 美元,较上周四下跌 6.0%;澳大利亚丹皮尔至青岛航线运价为 8.047 美元/吨,较上周四下跌 2.2%。远程矿航线,周中巴西航线船运需求增加,市场交投活跃,运价快速上涨,涨势明显好于太平洋市场。8 月 17 日,巴西图巴朗至青岛航线运价为 21.516 美元/吨,较上周四上涨 5.6%。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1 日当周,美国除却战略储备的商业原油库存减少 596.0 万桶至 4.4 亿桶,降幅 1.34%。美国上周原油进口 715.8 万桶/日,较前一周增加 47.6 万桶/日,出口增加 223.9 万桶/日至 459.9 万桶/日,原油产品四周平均供应量为2092.2 万桶/日,较去年同期增加 3.81%。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周二报道,惠誉评级机构可能进一步下调对美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的评估,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美国银行评级可能会被下调,数量或多达 70 多家,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担忧升温,拖累油价。美国上周石油出口猛增,限制了油价的跌幅。本周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波动下行,周四报 84.23 美元/桶,较 8月 10 日下跌 2.76%。全球原油运输市场 VLCC 型油轮运价缓小幅下滑。
VLCC 市场运价低位下探。8 月 17 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进口原油综合指数(CTFI)报 1029.16 点,较 8 月 10 日下跌 2.6%。周四,中东湾拉斯坦努拉至宁波 27 万吨级船运价(CT1)报 WS46.53,较 8 月 10 日下跌 1.95%,CT1 的 5 日平均为 WS47.00,较上期平均下跌 2.96%,TCE 平均 2.3 万美元/天;西非马隆格/杰诺至宁波 26 万吨级船运价(CT2)报 WS51.08,下跌 3.49%,平均为 WS51.88,TCE 平均 2.9 万美元/天。
航运动态:
我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8 月 18 日,我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全资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盘交易。航运指数(欧线)期货的交易标的指数为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首日共上市 5 个合约,采用“服务型指数、国际平台、人民币计价、现金交割”的设计方案。是我国首个服务类期货品种,也是首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的期货品种。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推出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可以满足航运企业和外贸企业风险管理需求,提升产业链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海上交通事故等级划分的直接经济损失标准》公布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公告,公布实施《海上交通事故等级划分的直接经济损失标准》(简称《标准》)。《标准》明确,特别重大事故的标准为“3 亿元以上”,重大事故的标准为“1 亿元以上 3 亿元以下”,较大事故的标准为“2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一般事故的标准为“2000 万元以下”。与之前相比,此次发布的《标准》适当提高了直接经济损失标准的金额。《标准》是依据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制定的海上交通事故调查领域的重要标准,对依法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海上交通事故调查法规制度、加快建设与交通强国相适应的海事调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海关总署推出 23 条综合保税区改革举措从海关总署例行记者通报会上获悉,为进一步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海关总署日前围绕政策供给、功能拓展、手续简化、流程优化、制度健全 5 个方面推出 23 条改革举措。改革举措主要包括调整优化检验检疫作业模式、简化生产用设备解除监管手续、实施卡口分类分级管理、优化境外退运货物监管、支持保税维修提质升级以及调整重点商品管理措施等。
上海印发 5G 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5G 揽海”行动计划8 月 11 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海事局联合制定发布《5G 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5G 揽海”行动计划(2023-2024 年)》。该《行动计划》是国内首个由省级通信行业管理部门与本地海事部门以及港航管理机构联合发布的专题推进 5G 网络近海覆盖和应用赋能智慧海洋的跨行业整体行动方案。《行动计划》提出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通过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的平台建设,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海洋网络;统筹协调助航、风电、海工等行业设施,推进跨行业设施共享和双向赋能;重点探索海洋监管、海洋科技、海洋经济等智慧海洋场景及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智能航运监管等智能航运要素,推动海洋 5G 融合应用创新发展;开展海洋 5G 应用安全风险评估、评测认证和服务供给,加强海洋 5G 应用安全保障。
广东发布沿海主要公共航路8 月 14 日,广东海事局发布广东沿海主要公共航路公告,维护国际海运重要通道安全与畅通,保障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的商船、渔船和军用船舶安全航行。广东沿海主要公共航路由沿海外航路、沿海内航路、沿海近岸航路和沿海主要港口进出港航路等四部分组成,共 33 条航路,构建起“三横十三纵”的广东沿海公共航路网架构。“三横”是指外航路、内航路和近岸航路及其支线。“十三纵”是指广东沿海主要港口进出港航路。其中沿海外航路、沿海内航路属于中国沿海干线航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海运大通道;沿海近岸航路属于中国沿海支线航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船舶进出广东沿海港口间的重要通道;沿海主要港口进出港航路是国际航行船舶经南海、台湾海峡进出广东沿海主要港口的重要通道。
上半年重庆果园港完成水水中转 7.3 万标箱从重庆两江新区获悉,今年上半年,果园港完成水水中转 7.3 万标箱,同比增长 13%。目前果园港已经开通了上海—果园—南充、果园—攀枝花、果园—西昌、果园—西安等水水中转和铁水联运 10 多条运输线路,成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周边地区外贸货物的重要中转港。其中,今年上半年,果园港还开行了沪渝直达快线 642 艘次,同比增长 7.9%,有效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的“含金量”。
中国成世界第一大船东国克拉克森研究最新数据显示,按总吨位计算,中国已经正式超过长期“霸榜”的希腊,成为世界最大的船东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船东所持有的船队规模已经达到了 2.492 亿总吨(GT),市场份额占比为 15.9%(中国船东的船队价值约为 1800 亿美元),略高于希腊船东的 2.490 亿 GT,市场份额占比 15.8%(希腊船东的船队价值约为 1630 亿美元),排在第三的为日本的 1.810 亿 GT,随后是韩国和美国,均为约 6600 万 GT。克拉克森研究表示,从 2015 年开始,中国船东所拥有的船队规模增长强劲,尤其是干散货船队和集装箱船队的规模增长最为突出。数据显示,中国船东的干散货船队 GT 占比为 24%,集装箱船队的 GT 占比为 16%。虽然在总吨位上中国已经领先,但是从载重吨位(DWT)这个角度来看,希腊仍然占据着最大份额(4.23 亿 DWT,18%占比),此外希腊船东在油轮(市场占比 25%)和 LNG 运输船(从 2013 年的仅 3%上升到目前的 21%)等领域也独占鳌头。
1-7 月全国造船完工 2409 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 15.6%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7 月,全国造船完工 2409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15.6%;承接新船订单 4476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74%。7 月底,手持船舶订单 12790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23.4%。1—7 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47.8%、67.7%和 52.9%。完工船舶产品中,集装箱船占比持续提升;新接船舶产品中,散货船占比有所提高。相较于 6 月,7 月造船完工量环比下降 36.5%,新接订单量环比下降 36.8%。船舶出口方面,1—7 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 13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2%。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船舶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比重为 84.2%、92.6%和 92.9%。
新加坡 7 月船用燃料销售量大幅增长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7 月,新加坡船用燃料销售量达到 451.7 万吨,环比增长 14.9%,同比增长 9.7%,逼近 2018 年 1 月 461 万吨的历史记录。其中,低硫燃料油(LSFO)销量上升至 267 万吨,环比增长 13%;高硫燃料油(HSFO)销售量环比增长 19.9%,达到 148 万吨;低硫船用柴油(LSMGO)销售量达 30.99 万吨,环比增长 9.3%;生物混合燃料达 3.99 万吨,环比增长 13%;液化天然气燃料销量达至 1.83 万吨,环比增长 2.2%,甲醇销量首次达到 300 吨。另外,7 月,停靠新加坡加油的船舶数量环比、同比均有所增加,为 3511 艘,单船加注量约为 1281吨,创下自 2022 年 11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过去 12 个月的平均单船加注量约为 1249 吨。数据显示,7 月份抵港新加坡船舶总吨位同比增长 5.5%,至 2.603 亿吨,其中集装箱船增加了 1360 万吨,散货船增加了 1000 万吨,油轮减少了 840 万吨。
美国长滩港 7 月吞吐量同比下降 26.4%美国长滩港 8 月 15 日表示,由于航线调整、仓库满载和消费者转向旅行影响了货运量,7 月长滩港的贸易活动下降了四分之一以上。该港口 7 月吞吐量为 578249 TEU,与去年同比下降 26.4%。其中,进口 271086TEU,下降 27.9%;出口 90134TEU,下降 17.6%;进港空箱 217030TEU,下降 27.7%。前 7 个月长滩港较上年同期下降 25.6%。这些数字使货运活动接近 2019 年的水平。长滩港首席执行官马里奥·科尔德罗(Mario Cordero)表示,他预计未来的航运旺季将“温和”。美国零售联合会的最新数据显示,随着零售商为寒假做准备,8 月美国集装箱进口量预计将达到近一年来的最高水平,全国范围内将超过 200 万 TEU。NRF 的模型预测,2023 年美国集装箱进口总量将达到2230 万 TEU,比去年的 2550 万标准箱下降 12.8%。
截至目前,今年集装箱船拆解量达去年 10 倍根据 Alphaliner 的消息,到目前为止,集运公司已送拆 55 艘集装箱船,共计 106935TEU,相当于 2022年全年拆解 10900TEU 的 10 倍左右。Alphaliner 认为,这一拆解趋势将会增加,集运公司正在加速拆除老旧船舶。然而,拆解数量仍远低于 2016 年和 2017 年的水平,这两年的拆解量分别为 655000 和 417000TEU。Alphaliner 认为,由于新造集装箱船的大量涌现,拆船活动在未来几个月内将持续加快,可能会在 2023年全年达到 20 万至 30 万 TEU。持续坚挺的拆船价格应该会支撑这一趋势。船舶拆解正值大量新造集装箱船在未来几年涌入市场之际。BIMCO 预计,尽管有拆船活动在持续,集装箱船队运力在未来几年内将增长 18%。